QQ:站内信联系

您的位置:主页 > 恒盛娱乐资讯 >

恒盛娱乐资讯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123-4567

Email: admin@baidu.com

传真:+86-123-4567

手机:13888888888

一支平均17岁的红小鬼部队为何能创造世界军史上的奇迹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06:27人气:94

  目前台海风浪骤起,国家、民族和长者都在呼唤的血色青春!老军观便想起那支在军事上很短的部队。那是1934年秋天,万名“红小鬼”(最大19岁、最小13岁,师政委萧华17岁),随着红军长征的队伍告别江西的晨雾。这支名叫红军少共国际师的部队,在长征之初/特别是在湘江之畔就基本上番号结束。但他们惊天地泣鬼魂的业绩,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!

  1933年8月5日,在中央苏区的腹地,一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,经过周恩来亲授,被1.1万名青少年高高举过头顶。这支来自苏区儿童团、青年学生和流落少年成长起来的队伍,起初怀着保卫家园的梦想,随着后方支前,但随着战火的燃烧,很快就成了战士,且以共产国际的“少共国际师”而命名,直属于中革命军委。

  几年前,他们中还是刚走出母亲庇护的孩子,也有边上学边站岗的少年学生,更有帮助父母干农活的乡村少年。但燃烧的战火已经无法让苏区放下一张书桌。孩子们被组织起来,白天刺刀见红练拼刺,夜晚油灯下学《青年实话》,战士们高唱《我们都是青少年,愿用热血染红旗》,几乎在不知不觉中踏上长征的路。

  这是一支用理想和信仰组成的队伍。全师党团员占比70%,刚刚17岁战士王二单挑3敌,15岁通讯员马小保腿中弹爬行3公里送情报。现在远离家乡,他们有些惆怅,但一路都是战歌嘹亮。他们没想到的是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之后,等待他们前面的是敌人张着血盆大口。在湘江战役中,少共国际师的任务是守卫渡口。而他们的后面背靠的只有“绝命后卫师”。

  1934年12月1日,湘江界首渡口。少共国际师面对的是立体绞杀,敌机投弹如雨,湘军重炮将江面炸成血浪翻滚的麻袋,少共师战士用身体筑起3道人墙,死命掩护部队过江。这几乎是一场绝望坚守。5天5夜早已断粮,仅靠啃树皮野草充饥,但是,少共国际师在渡口边的高地上反复冲杀,全师从6000人锐减至2700人。

  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斗,由于蒋介石派重兵把守湘江,而红军在行军途中又带着大量辎重,过江速度异常缓慢,每一分钟都有战士们倒下。战斗进入到艰苦阶段,少共国际师电台被炸,与军委失去联系,而部队的弹药全部耗尽,战士只能用枪砸,甚至三人一组与敌人对打。最后,江面浮尸蔽日,百姓哀叹三年莫食江中鱼。

  希望总是在最后一刻来临!当“绝命后卫士师”枪声越来越稀疏,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收拢时,已指挥部队打过湘江的周恩来突然想起这些孩子们。电台联系不上,他让指挥一师的二团主力重返湘江。此时,浮桥已经炸断。萧华指挥余部最后用绑腿布结成索命绳渡江成功。这一次,少共国际师在湘江战役建立奇功,后来因为减员太多,到达遵义时被编入一军团。

  为何50倍兵力“围剿”仍不溃散?解码少共国际师的生存密码。 信仰熔炉。每个战士怀揣《宣言》,进入战斗前都写下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遗书。前线人立即补位,炊事班能瞬间变战斗队,电台损坏仍靠旗语完成集结;生命契约。战士们用红绳系手腕立誓:宁断肠不断脊梁。

  88年后回望这场青春祭,这是历史馈赠!24位开国将军从尸山血海中走出,萧华创作的《长征组歌》成红色基因密码;这是信仰的力量和组织的韧性,战争让懵懂少年创造了视死如归的红小鬼精神!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少共国际师7000多名官兵的伤亡的价值,正如钱学森归国时所言:先烈用死亡换来了我们的觉醒!

  结语:当我们在短视频刷到特种兵少年时,不该忘记88年前那群用胸膛迎接敌人的红小鬼。英雄不是生来就是,昨天的追梦少年也能承担正义大道;真正的英雄主义,从来也不是个人的光环,而是集体信仰铸就的不死鸟。湘江畔那面染血的军旗虽已褪色,但上面每个弹孔都在诉说:少年强则国强。当人们问起华为、航天科技和 Ai创造的青年突击队为何再一次创造奇迹,肯定的回答是他们把自己和国家前途命运站在一起!君以为呢?

  “老军观”,军事研究员、研究生导师,以30多年媒体编审经验讲述新史记。所有文章坚持原创,主要聚焦军队统帅人物,主推 《跟朱德学修身》,《跟毛主席学谋略》,还开设《事件最新研究》等栏目频道,从周一至周五交替轮值回忆文章和时评。按照平台规则,只有您加关注之后才能义务推送!相信专业的视角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认知,您的支持就是我们不断更新的动力!

推荐资讯